近些來,區塊鏈成為炙手可熱的前沿技術,到底有多火?在金融的視角下,我們可能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高級經濟學家、中國債券資本市場奠基人、國家開發銀行原常務副行長高堅于2019年12月就指出,“區塊鏈和金融是一種天然的結合,因為它的出發點就在金融。”
如今,這一言論得到了證實。
11月9日,智慧芽創新研究中心聯合《科創板日報》發布的《2021全球區塊鏈及中國區塊鏈金融專利創新及科創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區塊鏈專利行業應用層,占比約 22%,包括區塊鏈在金融、法律、智能制造、醫療、能源等行業的應用技術,其中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技術專利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具體數據如下圖:
中國人在金融領域用區塊鏈做什么?
從《報告》的具體數據表現來看,近五年來,全球區塊鏈金融專利申請數量超過2775件, 其中,中國區塊鏈金融專利申請數量超過 1750 件,排名第一。
從技術分布層面來看,區塊鏈技術擴展層也是產業鏈的中間層專利布局最多,占比約 62%,包括智能合約、加密算法、分布式技術以及共識算法技術。
在金融應用層,2017 年到 2019 年相關專利申請量持續走高。最主要的金融行業細分領域為數字資產和支付清算,區塊鏈在該兩個領域的專利量占在金融行業整體的 78%。另外,在金融應用層,全球區塊鏈專利類型占比中,發明專利占絕大多數,占比為 98.5%。《報告》認為,這是由區塊鏈的產業特性所決定的。
因為,在金融行業,區塊鏈技術可解決交易中的信任和安全問題,通過區塊鏈,交易雙方可在無需借助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條件下開展經濟活動, 從而降低資產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轉移的成本, 主要應用場景有供應鏈金融、支付清算、數字資產、資金管理、保險理賠以及貿易融資。
金融區塊鏈技術應用成熟,創新活躍度高
根據賽迪區塊鏈研究院分析,對比 2019 年,區塊鏈在中國金融領域的應用正逐年增長。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如此受歡迎,多家銀行參與其中,其原因還是在于該技術對金融交易信任的支撐作用,當然,這也是“由區塊鏈的產業特性所決定的”。
2019年9月,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同時上線擴容升級后的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臺。
第二年的8月,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與中信銀行、中國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正式簽署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臺合作協議。
晚些時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匯豐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加入到福費廷交易平臺中來。
除了交易型應用,金融領域的其他具體應用主要以“可信電子簽章+區塊鏈存證”為典型,具體場景包括供應鏈金融、電子化證照。
2021年7月,招商銀行區塊鏈產品“招商銀行一鏈通”獲得了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區塊鏈產品檢測報告!據悉,該產品是招商銀行金融科技戰略指引下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平臺包含開放許可鏈、 區塊鏈云服務平臺(BaaS)以及區塊鏈加密服務、司法存證服務、中間件等服務組件和工具。
作為該產品的權威電子認證機構,CFCA為了方便金融機構運用區塊鏈技術,還提出了“可信電子簽章+區塊鏈存證”雙維度認證模式,以確保電子化證照的安全真實。據稱,在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線上貸款、互聯網保險等都是可以成為該模式的主流應用場景。
《報告》數據還顯示,在金融應用層,最主要的金融行業應用細分領域與全球情況相似,為數字資產和支付清算,區塊鏈在這兩個領域的專利量占整體的 73.9%;其次為資金管理和供應鏈金融,占比均為 9.0%;其余相關專利布局在保險理賠和貿易融資領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區塊鏈金融專利中有效專利僅 200 件,占比約 11.4%,另外 1445 件 ,82.5% 的專利是在審狀態,說明在中國區塊鏈金融的創新活躍度較高,非常多的專利在持續申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