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后,社交平臺Facebook首次公布平臺上欺凌和騷擾傳播度。據Facebook透明中心,2021年7月至9月,每10000次內容瀏覽中,約有14至15次包含欺凌和騷擾內容,傳播度為0.14%-0.15%。
Facebook將違規內容的瀏覽量在總瀏覽量中的估算百分比稱為“傳播度”。Facebook以瀏覽量為單位,因此,其中不包括提早刪除、未被瀏覽的違規內容。
據Facebook第三季度財報,9月Facebook的日均日活用戶為19.3億。扎克伯格在10月25日的財報會上稱,Facebook旗下應用覆蓋全球近36億活躍用戶。
Facebook透明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以前,Facebook每個季度的違規內容處理量在240萬條至320萬條之間,2020年年初疫情暴發后,處理量陡增,2020年第四季度達到630萬條,2021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分別為880萬條、790萬條和920萬條。
Facebook的主動檢出率在疫情后也大幅上升,由2020年前的20%以下躍升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59.4%。主動檢出率即在用戶舉報之前,Facebook發現的違規內容的占比。
近日,Facebook因青少年網絡保護問題陷入輿論風波。Facebook前產品經理霍根(Frances Haugen)自9月起曝光Facebook內部研究報告,稱Facebook旗下產品增加青少年的形象焦慮、煽動偏激言論,而且Facebook的高層明知此事卻秘而不發。
針對此事,扎克伯格在公開回應中不承認任何過失,稱霍根的爆料不實,而Facebook在青少年保護問題上“已經盡力”。扎克伯格披露了一組數據:2021年Facebook在安全和保障方面的投入將達50多億美元。“即使按公司規模算,我相信這也比其他任何科技公司都要多。”他說。據Facebook財報,2020年Facebook總收入為859.65億美元,凈利潤291.46億美元。
Facebook公布平臺上的欺凌和騷擾傳播度,顯然是向外界展示其在安全和保障方面作出的努力。但是,不少美國用戶并不買賬,他們認為如果扎克伯格足夠重視青少年保護,可以做的事遠遠比現在更多,甚至有聲音質疑Facebook故意壓低數據。一名美國網友在Facebook留言:“拜托Facebook,用戶們知道,只是為了和朋友保持聯系,他們每天要看到多少討厭、謾罵和虛假的信息。”
隨著互聯網日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監管科技公司呼聲漸濃。
Facebook首次公布欺凌和騷擾數據的同一天,美國國會眾議院兩黨議員推出“過濾泡泡透明度法案”(Filter Bubble Transparency Act),要求互聯網平臺向用戶明確說明,平臺在推送信息時使用了電腦算法。法案還要求平臺向用戶提供未經算法“過濾”的、非量身定制的版本。該法案已在美國國會參議院推出,參眾兩院分別通過后,才能經美國總統簽字生效。
除增加平臺透明度外,美國國會針對大科技平臺上網絡保護的立法討論呈現出兩條路線。一是更新美國《通信規范法案》第230條,讓社交媒體對平臺上的內容負更多法律責任,例如參議員盧揚推出的“保護美國人免受危險算法法案”(PADAA),以及參議員布盧門撒爾推出的“消除對交互技術的濫用和嚴重忽視法”(EARNIT)。PADAA要求平臺對侵權內容的算法負法律責任,而EARNIT法案要求平臺對兒童性侵犯內容負法律責任。
二是直接改變社交應用的運作方式。例如馬基和布盧門撒爾等推出的“兒童互聯網設計和安全法案”(KIDS ACT),該法案禁止兒童使用的社交媒體進行自動播放,要求取消點贊和消息推送功能,以杜絕上癮。
歐盟也在進一步推進數據和算法公開。2020年12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數字市場法》(DMA)和《數字服務法》(DSA)草案,專門針對平臺經濟,對年收入和用戶量超過一定量級的科技巨頭,提出更嚴格的反壟斷和數據隱私管理要求。其中,《數字服務法》(DSA)草案要求科技巨頭應公布算法、內容審核等更多內部信息。兩個法案最早將在2023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