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2021”活動上,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介紹稱,截至2021年10月22日,已累計開設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累計交易1.5億筆,交易額近620億人民幣。目前,共有155萬商戶可支持數字人民幣錢包,包括公用事業支付、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和政務服務等方面。
穆長春指出,在正式推出數字人民幣前,仍需解決三大挑戰,包括加強建設受理環境、完善風險管理機制與健全“數幣”監管框架。同時,他表示,在數字人民幣設計研發過程中,始終將打擊洗錢、電信詐騙等非法犯罪行為放在首位。
“數幣”仍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需要提升數字人民幣的受理能力。雖然目前試點項目進展比較順利,但受理環境仍處在建設過程中。”穆長春在活動上表示,一方面,尋求通過智能和定制錢包的多樣化選擇,以及各式各樣的使用樣例來改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正在為所有商家建設受理環境。
穆長春指出,由于央行數字貨幣極易成為黑客的攻擊目標,因此,安全性是系統開發的首要任務,需要完備的安全和風險管理機制。他介紹稱,在數字人民幣的整個運行周期內,央行將持續改進運營系統的安全管理,包括加密算法、金融信息安全、數據安全以及業務連續性等方面。
此外,穆長春認為,還需確立明確的監管框架。“目前在法律上沒有太大的障礙,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他進一步表示,但數字人民幣的監管措施和要求仍需量身定制。
防范“數幣”用于違法犯罪
《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指出,數字人民幣支持可控匿名,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及用戶信息安全。同時,防范數字人民幣被用于電信詐騙、網絡賭博、洗錢、逃稅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相關交易遵守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要求。
“匿名管理是數字人民幣的關鍵特征之一。”穆長春稱,一方面印證了M0的定位,并受到保護匿名交易和隱私保護合理訴求的約束;另一方面,也有義務打擊洗錢、恐怖主義融資和逃稅等非法活動。
穆長春進一步指出,風險控制是全球共識,央行一如既往地強調打擊犯罪和電信詐騙活動在數字人民幣設計中的重要性。為維護金融穩定,中央銀行和相關標準制定機構應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匿名制。對于大額或可疑交易,授權的運營機構也應遵守反洗錢、反融資規定與報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