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即低招股價7.87%。在11月1日晚間的香港券商暗盤交易市場,微創醫療機器人股價一路走低,一度低招股價近10%。
微創醫療機器人是醫療器械企業微創醫療的子公司,此次赴港IPO,共發行3620萬股新股,發行價為招股價范圍的上限定價,每股43.2港元,集資約15.6億港元。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為聯合保薦人。
在招股階段,微創醫療機器人獲得了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青睞。根據公司公告,微創醫療機器人此次IPO的散戶認購部分,獲得162.83倍的超額認購。在機構投資者的國際配售部分,共有114名承配人參與認購,獲得了約15倍的超額認購。公司根據散戶認購熱度啟動股份回撥機制,將原本分配予散戶的認購份額,從擬發行新股的10%提升至50%。
微創醫療機器人成立于2015年,主要業務包括設計、研發和商業化手術機器人,以協助外科醫生完成外科手術。旗下擁有三款旗艦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及“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其中“蜻蜓眼”于2021年6月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上市注冊證,另外兩款亦已進入國家藥監局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即“綠色通道”。
手術機器人在醫療器械行業中屬于技術復雜、進入門檻較高的細分領域。截至 2021年6月30日,國內腔鏡手術機器人僅美國Intuitive Surgical研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獲批,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亦僅有美國MAKO Surgical研發的RIO手術機器人獲批。
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為4.25億美元,預計2026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為38.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44.3%,遠高于全球26.2%。浙商證券10月發表的研報稱,一旦微創醫療機器人旗下產品商業化成功,將有效填補國內市場手術機器人的市場空白,快速占領國內市場。
不過,由于旗下未有產品上市,微創醫療機器人目前尚無營業收入,且虧損還在不斷擴大。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微創醫療機器人錄得虧損凈額分別為0.7億元、2.09億元及2.43億元。主要因其研發成本不斷擴大,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研發成本分別為0.62億元、1.35億元及1.6億元。
即便如此,機構投資者仍對微創醫療機器人寄予厚望。在本次香港IPO中,微創醫療機器人引入7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9500萬美元的發售股份。其中,Aspex認購2000萬美元、高瓴資本認購1500萬美元、禮來認購1500萬美元、雪湖資本認購1500萬美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