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持續打壓之下,華為收入承壓。10月29日,華為發布前三季度經營業績。根據既往公布財報測算,第三季度,華為實現銷售收入1354億元,同比銳減37.69%;凈利潤為151億元,同比增加26.51%。一二季度,華為銷售收入分別為1522億元、1682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6.5%、38.12%。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稱,整體經營結果符合預期,“to C業務受到較大影響,to B業務表現穩定。”他表示,華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吸引人才,不斷提升運營效率。
華為to C的核心業務——手機業務遭重創。2020年8月,美國對華為極限施壓,要求所有芯片只要使用了美國技術,在供貨前,都必須獲得美國政府許可。該規定于2020年9月15日正式生效,華為手機隨即因零部件供應受限,出貨量斷崖式下滑。2020年11月,華為出售了手機品牌榮耀。2021年,華為手機出貨量跌出全球前五,僅靠不斷發布4G手機來維持運營。
在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彼時的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預計,華為手機業務2020年收入接近500億美元,2021年至少要減少300-400億美元。但他也表示,華為不會放棄手機業務,希望外界等幾年,看華為能否讓全球消費者重新買到華為的5G手機。
“我們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讓我們手機業務在適當的時候重回正軌。”徐直軍表示,“想要達到這個目標,當然很艱難,至少要有夢想,如果沒有夢想,那就沒有動力。”
在華為內部,手機業務一直因利潤率較低而備受詬病。在剝離榮耀之后,華為新增了利潤率更高的其他收入。今年3月,華為宣布,將從今年開始實施專利許可收費計劃,對單臺5G手機的專利許可收費上限為2.5美元。
今年,華為內部多次提到,要敢于用三流器件做出一流產品。8月,華為CEO任正非在與華為中央研究院座談時就表示,這兩年受美國制裁,華為不再追求用最好的零部件造最好的產品,“在科學合理的系統流量平衡的方法下,用合理的部件也造出了高質量的產品,大大地改善了盈利能力。”
華為財報顯示,其盈利能力在過去一年持續改善,凈利潤率從2020年前三季度的8.0%提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0.2%。
在收入拓展方面,華為正積極發展to B業務,希望從5G+AI的行業應用中獲取更多收入。10月11日,華為正式成立海關和港口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數據中心能源軍團和智能光伏軍團。每個軍團類似于獨立的事業部,通過提升內部溝通效率,對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實現單個突破。
華為近期還多次強調,要招募全球人才。今年8月,華為專門召開2022年優秀人才&“高鼻子”獲取工作匯報會,任正非表示,華為處在戰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吸引“高鼻子”的外國人才來中國工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好上海淀山湖國際人才社區。
“在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國際競賽等過程中,發現了優秀‘高鼻子’,就和‘高鼻子’建立感情,把他們吸引過來。我們還要專門去找‘高鼻子’,尤其是在美國歐洲留學或工作過的各國優秀人才,吸引來中國工作。”任正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