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來,新成立基金總發行份額僅467.64億份,環比顯著下跌。不僅“日光基”不復出現,爆款基金也不知所蹤。即使有知名基金經理光環加持,權益基金發行也是“叫好不叫座”。業內人士表示,新基金發行數量銳減,除受10月公眾假期影響外,近期的市場環境給新基金發行增添了難度。
債券基金占半壁江山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6日,10月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數量僅為53只,發行規模為464.64億份。而9月成立新基金190只,發行規模達2343.66億份。即使考慮到“十一”長假因素,發行規模環比仍呈斷崖式下跌。
具體來看,10月以來成立的股票型基金為17只,發行份額37.63億份,占比8.05%,平均發行份額2.21億份;混合型基金為18只,發行份額174.42億份,占比37.36%,平均發行份額9.71億份;債券型基金為10只,發行份額219.13億份,占比46.86%,平均發行份額21.91億份;FOF基金為8只,發行份額36.15億份,占比7.73%,平均發行份額4.52億份。由此可見,在發行市場上,債券型基金“扛起大旗”,發行份額占比接近五成。而在9月份,債基發行份額占比不足三成。
從單只基金成立規模來看,10月以來成立的基金中,規模最大的是匯添富彭博中國政策性銀行債券1-3年,成立規模達79.9億元。其次是申萬菱信恒利三個月定開和易方達悅浦一年持有,規模分別為47億元和33.68億元。不難發現,上述三只基金均為債券型基金。
權益基金遇冷
與債券型基金相比,權益類基金發行“寒意漸濃”,其中混合型基金發行遇冷最為明顯。10月以來混合型基金成立規模174.72億元,而9月同類產品成立規模近1290億元。
即使是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權益基金也不見“日光基”。以中歐基金為例,老將周蔚文作為頂流基金經理之一,其新基金中歐洞見一年持有盡管成為當月成立規模最大的權益產品,最終發行份額為34.07億份,但發行時間為10月13日至21日,未能實現提前結束募集。
事實上,進入四季度,一日售罄的主動權益基金不復出現,爆款基金更是不知所蹤。即使有明星舵手加持,產品依然不好賣。10月26日,融通、九泰、創金合信基金三家公募旗下的新基金發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在上述三只新基金募集失敗后,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基金已累計達28只。
而從數據來看,基金發行遇冷也與股市行情息息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新基金發行市場歷來是“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基金銷量反映了散戶進場的意愿,銷量慘淡時,基本就是市場底部;銷量瘋狂時,距離市場大頂也不遠了。
展望后市,中歐基金認為,經歷半年的調整后,消費行業整體估值已回落至過去五年均值。雖然基本面受經濟影響較多,但中長期仍具配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