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又有多家基金公司發布基金限購公告。記者發現,近期不少基金加入限購大軍,本月以來就有多只產品宣布單日最高申購額,部分產品宣布暫停大額申購。從基金規模看,不乏產品規模不足5億元的小基金。
本周一,工銀瑞信、東吳基金、銀河基金、興業基金、中銀基金等公司旗下產品宣布限制大額申購或暫停大額申購。業內通常將基金10萬以上的申購限額(即單日每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視作“拒絕機構與大戶”。同花順數據顯示,對比9月末,本月至今宣布單賬戶單日申購限額需在10萬或以下的非貨幣型基金增加逾50只(不同份額合并統計)。其中,安信新目標混合A、建信鑫瑞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分別將上月末的5萬元限購門檻,收緊至5000元與1萬元。
而和以往不同,近期宣布限購的基金中出現了不少小基金與迷你基金的身影。例如,前海開源盛鑫混合在周一宣布限購額為10萬元,其最新規模為3.42億元;同日宣布暫停大額申購(含定期定額投資及轉換轉入)業務的銀華安頤中短債雙月持有期債券,最新規模只有不到2.04億元;銀河泰利純債債券、興業聚豐混合、興業聚源混合等限購產品的最新規模不足6億元。
此前還有中郵核心優勢、前海開源新經濟、中庚小盤價值、長城行業輪動、金鷹民族新興、大成國企改革、同泰慧盈混合基金等多只規模較小的產品宣布啟動限購。泰康資產旗下的泰康港股通TMT指數目前每戶限購門檻為500元/日,產品最新規模為3000萬元;平安股息精選滬港深、九泰久安量化、中航混改精選、景順長城泰祥回報混合等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產品,也在本月加入了限購行列。
有業內人士指出,小基金、迷你基的基金經理選擇限購的原因,可能與頂流基金經理類似,即對后市持謹慎看法、平衡規模與業績、避免產品規模在短期內出現巨大波動等。“在基金業馬太效應加劇的情況下,小型基金公司更需要打造出一只招牌產品,因此在遇到如今年A股這種波動行情時,小基金公司更愿意舍棄規模而保業績。”
有資深人士贊同這一觀點,稱“從今年上半年基金業績榜單看,不少業績靠前的產品規模并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基金公司的態度,即打造招牌是小公司突圍的重點,而規模擴張并非頭等大事”。
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宣布限購或暫停大額申購、且規模不足5億元的小基金中,大成國企改革、中郵核心優勢、創金合信優選、長城行業輪動、金鷹元和、金鷹民族新興、海富通成長甄選等十余只產品下半年以來的收益率超過了10%;其中大成國企改革下半年以來上漲了40%,中郵核心優勢與創金合信優選漲幅超30%,在同類基金同期業績排名中也十分靠前,為第2、第3與第15名(二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