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二季度的高歌猛進后,近2個月醫藥板塊陷入持續調整。截至9月末,申萬醫藥生物指數最近2個月最大回撤為-20.15%,最大回撤幅度位列28個申萬一級行業的第五位。不過,如果拉長來看,過去十年醫藥板塊的波動從未停止。2018年5月29日到2019年1月3日,申萬醫藥生物指數曾下跌40.74%;2015年6月15日至2016年1月28日,申萬醫藥生物指數下跌47.44%。而值得注意的是,回調過后,醫藥板塊往往迎來了不同程度的反彈。站在當前時點,如何看待醫藥行業的投資價值?
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總監、大摩健康產業基金經理王大鵬看來,近期醫藥板塊的調整更多的體現出市場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不過,隨著行業政策不確定性逐漸消除,市場悲觀情緒有緩解的跡象。他表示,本月中旬人工關節帶量采購降價結果好于市場預期,加上如今市場對于藥品集采降價已經有了充分的預期,其市場的影響在減弱。
集采常態化下,應對之策更為關鍵。“應對集采,我的第一策略是要規避受影響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長期增長邏輯被破壞,估值很難再提升。第二個應對之策是尋找受益于集采的行業。仿制藥的集采,實際上也是創新藥以及創新藥產業鏈行業景氣度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方向也是未來我們重點投資的方向”,王大鵬說道。
他認為,醫藥行業具有消費屬性,下游需求受經濟周期波動和人們收入變化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醫藥行業又有成長屬性,企業需要持續推動創新性研發才能搶占市場份額。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醫療健康的支出會持續保持較快增速。因此,從長期來看,醫藥是無需擔心需求的行業,行業內從不缺乏結構性的投資機會。
動態權衡估值與增長 兼顧組合的進攻與防守性
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大摩健康產業混合基金的過去一年回報率為47.24%,跑贏所有醫藥醫療健康行業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A類),其最大回撤為-23.59%,在上述醫藥類基金中也屬出色水平。
回顧策略思路,大摩健康產業混合基金經理王大鵬表示,在2020年11月增加了研發外包板塊(CXO)的配置,伴隨著一季報靚麗業績的披露,相關公司上半年股價表現非常突出。另外,他透露,今年的投資策略更加注重估值和業績增長的匹配度。“去年市場給龍頭公司很高的溢價,但是我們經過深度研究,找到了一些估值和業績增長匹配度更好、性量比更高的公司。CXO中也增加了一些二線標的的配置,表現相對更好。同時,不斷權衡估值與增長,對組合進行持續優化,也使得抗跌性更優。比如,今年的組合中就降低了估值特別高的醫療服務板塊的比重,跟市場同類的醫藥基金相比,我的組合中配置的比例可能相對比較低,所以年初這波下跌當中跌幅也相對小。”
保持組合防守性的同時,如何兼顧進攻性?王大鵬表示,組合的進攻性需要精選出賽道中高景氣、高增長的細分子行業,或優質公司來實現。醫藥行業屬于成長板塊,精選出高增長公司才能帶來高回報。而組合的防守性,則需要找到基本面過硬且估值相對合理的公司,這類能夠真正創造價值的公司也更能夠抗跌。此外,王大鵬坦言自己較少參與主題投資,更偏好以長期眼光持有優質公司。雖然可能會錯過短期內較大的漲幅,但也避免了組合的高波動,經驗表明,這一策略的長期回報其實更為可觀。
看好創新藥產業鏈、醫療器械及疫苗行業
醫藥行業細分子行業眾多,結構性機會突出,王大鵬持續看好創新藥產業鏈的投資機會。醫保基金“騰籠換鳥”逐步深化,具備高臨床價值屬性的創新藥地位進一步突出,市場空間加速放量。一方面,目前國產創新藥已開啟上市之路,進入黃金收獲期;另一方面,國內創新藥研發熱度持續,為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及研發風險,越來越多的制藥企業選擇醫藥外包服務(CXO),醫藥外包企業迎來業績加速期。同時,香港市場及國內科創板上市的制藥企業融資量得以擴大,成為外部研發支出的強力支撐,加之中國擁有工程師紅利,海外訂單轉移也加速了藥物研發外包行業的增長。
醫療器械方面,王大鵬分析,我國醫療器械消費規模僅占整體醫療市場的1/4左右,相較海外平均40%以上、歐美日發達國家50%左右的消費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外資企業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0%,進口替代仍有很大的空間。此外,醫療器械行業與電子行業類似,中國在設計和制造方面具備優勢,只要中國企業在某些領域取得技術突破都將給二級市場帶來投資機會。
此外,疫苗行業也是他重點布局的方向。疫苗行業競爭門檻高,產品審批嚴格。而站在衛生經濟學角度,政府通過推廣疫苗接種預防疾病,能夠減少未來醫保開支,同時,人口老齡化趨勢、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大眾健康意識不斷覺醒,都為疫苗行業提供了較強的業績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