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頻頻上熱搜的當下,越來越多投資者將基金視為自己重要的投資理財工具,但有不少投資者在買基金的時候都發現自己一番操作猛如虎,結果收益是倒數,市場的波動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投資者的一些“壞習慣”往往是最根本的原因,基金投資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誤區一:盲目跟風
有一些新手投資者總喜歡像網上購物、叫外賣一樣挑選基金,選擇一些短期漲幅較大、排名領先的產品。但實際情況是市場的風格和趨勢是在不斷變化的,很多去年排名靠前的產品到了今年反而往往會落后。投資者更應該關注中長期的業績,而不是短期的業績,因為長期業績更能真實反映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誤區二:炒股式買基金
有些投資者喜歡像炒股一樣來買基金,希望通過快進快出、頻繁交易來賺取短期差價。但實際上基金適合長期投資,沒有人可以永遠準確預測短期市場,而且基金投資會收取申購贖回費用,快進快出會增加申贖成本損失。根據海通證券統計,對于月度換倉的投資者來說若按照1%、1.5%及2%的申贖費率計算,每年預計損失約為11.36%、16.59%及21.53%。
誤區三:追漲殺跌
有些投資者會幻想自己是“股圣”、“基仙”,每次操作都能完美的做到低買高賣。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低買高賣的愿望很美好,但現實中往往是抄底抄在半山腰,這就需要我們戰勝人性的弱點,堅持理性投資。就連股神巴菲特也曾經說過:“我一生也沒有見過準確預測市場的人。”長期持有不僅可以幫助投資者爭取長期較高的回報,也是投資者規避市場短期波動而帶來投資損失的較為有效的策略。
誤區四: 過度分散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樣一句投資金句“不要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有不少投資者都理解錯這句話的含義,認為只要買的基金數量夠多就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但實際上投資組合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如果投資者不加選擇購買了多只相同類型、相同風格的基金,一樣無法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一個優秀的基金組合,并不是基金數量越多越好,而是其中產品的相關性較低,且數量適中,才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誤區五:偏愛低凈值的基金
有些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通常會選擇凈值較低的產品,他們會覺得這樣的產品更便宜,投資風險更低,未來的上漲潛力更大。其實,基金凈值高低與股票價格高低的含義完全不同,股票價格高說明估值變貴了,而基金累計凈值的高低反映的是基金成立以來積累的收益情況,當投資者面對累計凈值較高的基金時,不應該望而卻步,因為高凈值說明基金過往的長期業績較為優秀。
在實際投資中,不少投資者會陷入一些誤區,導致總在虧錢,那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些誤區呢?
樹立理性投資理念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要充分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資產配置計劃。樹立理性投資理念,摒棄“一夜暴富”的幻想,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在遇到市場短期大幅波動時,避免盲目“追漲殺跌”以致蒙受損失。
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搭建了較為全面的投教體系,投資者可通過監管機構、交易所等官方網站或投教微信公眾號自主學習,也可以關注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推出的各類投教材料,學習投資知識和法律法規、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增強理性投資理念。
加強辨別能力
各類市場信息紛紛擾擾,投資者在作為投資參考時需保持謹慎,理性分析,仔細辨別,切勿迷信內幕信息、題材炒作,提高對市場資訊信息的敏感性,避免投資變成“接盤”。
謹慎選擇投資產品
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產品時應事先了解風險收益特征、基本交易規則等要素,建議投資者認真閱讀投資產品的法律文件,綜合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