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kc0km"></samp>
    <ul id="kc0km"></ul>
    <strike id="kc0km"></strike>
    <strike id="kc0km"></strike>
  • <kbd id="kc0km"><acronym id="kc0km"></acronym></kbd>
    <code id="kc0km"></code>
    <noframes id="kc0km"></noframes>
  • 在海外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

    2021-09-22 10:35:02 作者:嚴 瑜

    澳大利亞悉尼華夏文化學校校長張晉:  

    圖為張晉在給學生們上中文課。

    (受訪者供圖)

    于海外僑胞而言,無論身在何處,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懷揣一份篤定的文化自信,心便與祖國不再遙遠。

    為此,許多僑胞投身華文教育事業,在世界各國開辦中文學校,傳播中華文化,身體力行地賡續中華兒女的文化血脈。澳大利亞悉尼華夏文化學校校長張晉就是這樣一位堅定的華文教育工作者。20多年來,她堅守在教學一線,在一顆顆幼小的心靈里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并見證一次次萌芽開花的美麗瞬間。

    以下是她的自述。

    用文化彌合隔閡

    上世紀90年代初,我隨留學澳大利亞的丈夫一起來到悉尼,落腳在北岸的曼利一帶,經營一家商鋪。

    2000年,一件小事讓我萌生了創辦中文學校的想法。那年,5歲的兒子進入當地學校讀書。一天,他突然跟我們說:“以后你們來接我,就躲在樹后吧,不要讓我的同學看到你們。因為我告訴他們,我的爸爸媽媽是英國人,來自倫敦。”我聽了非常吃驚,詢問之后得知,原來我們生活的地區,居民多是白人,很少見到華人身影,學校里只有幾個亞裔學生,孩子多少會受到冷落。

    我和身邊的華人朋友交流后,得知這種現象很普遍。盡管我們在家都和孩子說中文,但孩子對華人身份的認同不是很強,與家長之間存在隔閡。歸根結底,這是一種文化的隔閡。我決定,創辦一所中文學校,并用中華文化引導中文教學,讓更多“華二代”及西方人的孩子了解并喜愛中國。

    為此,我將學校命名為“華夏文化學校”,讓文化成為教學的一個主要抓手。我的母親和公公都曾在國內從事教育工作,他們非常支持我的想法,給予我很多幫助。

    學校創辦之初,只有我兒子及其他6名學生。我在當地社區中心租了一間教室,自己編寫教材、準備教案、采購教具。雖然條件有些簡陋,但我的決心從未動搖。從一開始,我就將辦學宗旨定為“以愛育愛”,希望能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培養孩子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我選擇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用接地氣的方式,進行引導式教學。

    比如,到了中國農歷新年,我讓孩子們畫燈籠。有的孩子把燈籠畫成彩色的,我就在課堂上講解,中國人過新年的吉祥顏色是金色、紅色,所以要把燈籠畫成紅色。于是,孩子們對“紅燈籠”這個詞匯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也更易記住。

    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受孩子們的歡迎。第二年,我的學生就增加到20多個。

    近距離感知中國

    2008年,我的學校迎來跳躍式發展。這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那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風”席卷全球。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地位顯著提升,學習中文成為一種新時尚,中文學校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此同時,隨著中澳兩國政治、經貿等各領域的往來日益密切,許多政府官員、企業高管都主動學習中文,并以能用中文說“你好”為傲。

    更讓我們“如虎添翼”的是來自國內僑務部門的大力支持。2007年,國僑辦的一個代表團來澳訪問,聽說我們此前辦學基本靠“自力更生”,便主動提出可以給我們提供免費教材。不僅如此,國內僑務部門每年都會組織以“尋根之旅”為主題的夏令營和冬令營,邀請海外的“華二代”到中國各地尋根。我們這些海外中文學校的老師也多次受邀回國,飽覽大好河山,親身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有機會聚在一起探討中文教學的方式方法。這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大有裨益。

    我和我的學生們曾多次回國參加這些活動,受益匪淺。也正因此,越來越多學生來到我們學校,希望能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中華文化。

    讓我欣慰的是,在帶孩子們回國參加夏令營、冬令營的過程中,我發現此前的文化熏陶已在他們幼小的心中播下種子,悄然發芽開花。我記得,有一次在廣州參觀一家知名的中藥廠,幾名學生聽說中藥,便脫口而出:“這是中國的國粹!”這讓許多在場的國內朋友驚喜不已。還有一次,北京奧運會籌備期間,孩子們回國參加冬令營時聽說,國僑辦倡議海外華僑華人捐款援建“水立方”。于是,他們主動掏出零花錢,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并帶動同行的其他中文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參與其中。從這一件件暖心的小事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中國充滿感情,我們的文化傳播工作意義深遠。

    如今,我們的教師團隊已擴充到40多人,學生最多時超過1000人,學校還在悉尼多個地區設立了分校區。除了“華二代”,越來越多其他族裔的孩子也來到我們的課堂。

    二十載初心不變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海外眾多中文學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也不例外。疫情暴發后,學校停課,課堂不得不轉到“云端”。在此之前,我們幾乎沒有接觸過線上教學。如何做PPT?如何上網課?如何讓學生和家長適應新的教學方式?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但我們選擇迎難而上。我和丈夫先跟著兒子學會如何制作PPT,再教其他老師。老師們也都非常認真負責,經常到深夜一兩點,大家還在微信的工作群中討論得熱火朝天。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以及各級僑務部門也主動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網課素材和寶貴的教學經驗。

    2020年上半年,江蘇省委統戰部面向澳大利亞、西班牙等10多個國家的30多所中文學校,開通了中華文化“云課堂”,通過教授武術、剪紙、古詩鑒賞、書法等課程,滿足海外華裔青少年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的需求。這對我們的線上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補充。“云課堂”剛開,我們學校就有150多名學生報名。

    我記得,有一對上小學的華人小姐妹特別喜愛中國功夫。她們最初聽不太懂“云課堂”上的中文講解,但每當老師開始示范動作,她們很快就被各種姿勢、步法所吸引,一板一眼地學得特別認真,課后還總纏著媽媽回放視頻。

    一年多來,通過不斷摸索,我們逐漸積累了線上教學的經驗。目前,盡管疫情出現反彈,但相比過去,我們的底氣更足了。

    創辦華夏文化學校20多年來,我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因為我深深地熱愛這份工作。兩三年前,我曾在悉尼街頭偶遇一名“華二代”,正是我在學校創辦之初教的幾名學生之一。他興奮地告訴我:“張老師,我馬上要去中國做交換生了。我清晰地記得,那時您教我們用中文辯論。現在,我在大學讀法律專業,還在繼續學習中文呢!”我聽后非常高興。

    讓越來越多孩子能夠熟練地說中文,并且愛上中華文化、愛上中國,這就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掃一掃分享本頁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日韩美女18网站久久精品|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久久se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精品新入口|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特黄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漫画|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 国产精品黄页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99热这里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久久|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