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行情下,指數增強基金悄然突圍,近一年的最高收益已達到56.64%,但也有基金近一年虧損幅度超過17%,首尾業績相差超過70個百分點。業內人士認為,基民需辯證看待這類基金的“增強”效應,從風險收益特征、歷史業績、規模等維度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身偏好的基金產品。
增強效果不一
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市場上共有114只(以初始基金為統計口徑)存續時間超一年的指數增強基金,近一年平均回報率達到22.34%,同期超越基準的平均收益率為10.20%。
114只基金近1年有110只實現正收益,其中60只收益率在20%以上。西部利得中證500A以56.64%的回報率排名第一,博道中證500指數增強A和諾安創業板指數增強A分別以50.58%和48.42%的收益率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浙商中證500A、天弘中證500指數增強A、華夏中證500指數增強A、中信建投中證500增強A等29只基金的收益率在30%以上。
截至9月10日,中證500指數近1年上漲22%,創業板指近一年內的漲幅超過了30%,這使得上述基金的“增強收益”較為明顯。但也要看到,跟蹤指數如果發生大跌,這類基金的虧損也較為明顯。比如,富國中證娛樂主題指數增強近一年收益率為-17.67%,其跟蹤的中證娛樂主題指數近一年跌幅為15.57%。此外,銀華中證全指醫藥衛生增強、前海開源中證大農業增強、國金上證50指數等產品近1年來也均取得負收益。
華南某市場分析人士指出,與傳統的被動指數基金相比,指數增強基金會采用主動選股、量化模型等方式優化投資組合,以實現超越基準的投資回報。一般來說,跟蹤的指數如果大漲,基金回報率會比指數漲幅更為可觀,但如果指數大跌,基金虧損也較為明顯。因此,需要辯證去理解所謂的“增強”效應。
選基應多維度綜合考慮
西部利得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盛豐衍表示,指數增強基金的業績可分解為指數收益和超額收益,后者的增厚程度會受到策略容量限制。博道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經理楊夢指出,指數增強基金一般建立在多因子選股體系之上,強調對阿爾法因子暴露的同時,也會對大小盤、價值成長等風格進行嚴格控制。因此,當市場風格切換較為頻繁時,量化多因子框架的優勢會更加明顯。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量化投資官、創金合信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經理董梁認為,量化投資也應遵循基本面價值投資原則,負債率高企、經營數據不佳等瑕疵明顯的公司,會首先被排除掉。此外,還看重公司的成長性。“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去超配處于長期景氣度下降通道的標的。有些公司成長性雖然不是非常明顯,但如果基本面情況較好,我們或會有所超配。”
董梁認為,在基金選擇方面,基民應從風險收益特征、歷史業績、規模等維度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身偏好的基金產品。首先,要關注基金的收益和風險特征,選擇收益穩定、回撤可控的產品;其次,選擇歷史業績相對較長的產品,成立時間較短的基金,其量化模型的有效性還需要時間檢驗;第三,要選擇規模適中的基金,基金規模過大,在策略上會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