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市場行情的反復,“流量型”基金經理受到一定的業績壓力。對此,基金公司開始采取措施,如適當控制短期業績飆升的基金規模,尋求長贏之道正成為基金行業越來越普遍的共識。
遭遇“流量反噬”
近期,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頂流”基金經理因所管基金產品增聘基金經理而陷入輿論風波。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因此前造成的輿論風波而選擇離職。此外,有銀行系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被傳因為重倉股票“踩雷”出現抑郁。
有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市場傳言未經證實不能輕信。“畢竟目前的公開信息就是基金產品增聘基金經理以及公告基金經理離職。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還沒有足夠多的信息可以判斷。”
但是,在基金經理中,不乏因為基金經理出圈而享受流量高光的歷史。“有的基金經理成名的模式是基金公司力推、銀行渠道力薦,標簽化、明星化。”有不愿具名的公募機構市場部門負責人表示。
但一旦業績出現壓力,原先的標簽和流量,便成為他們不能承受之重。“渠道一直傾向于賣好賣的基金,就是業績好的基金。但是,長期的超額收益并不具備確定性。”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直言不諱。
尋求“長贏之道”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指出,行業快速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有的機構經營理念不端正、管理粗放、急功近利;有的機構考核機制不合理,旱澇保收與過度激勵并存;有的機構基金銷售過度娛樂化,為博眼球打擦邊球。這些現象與行業文化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有基金公司指出,一方面,普通投資者對于基金投資的知識有限,但學習熱情高漲;另一方面,相比于蓬勃發展的居民理財需求,優質的基金公司和優秀的基金經理仍然是稀缺資源。因此,會出現投資者熱捧“網紅”基金經理的現象。
目前,業內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上述基金公司就認為,基金公司的營銷策劃與品牌宣傳,一方面要“求新”,滿足投資者日益提高的投資陪伴需求和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不能忽視“求穩”,要持續打造行業健康良好的文化積淀,穩定市場預期,穩定投資情緒,做好投資者教育,避免過度娛樂化、嘩眾取寵、博眼球的基金營銷。
除此之外,基金公司正在采取一些避免重蹈覆轍的舉措。近期,不少基金產品發布公告,限制基金大額申購甚至直接暫停申購。除了一些明星基金經理的大體量基金產品外,一些近期業績表現突出的中小型基金產品,同樣在限購之列。“避免用短期的業績,特別是基于較小規模的投資業績,誤導投資者進行跟進投資。投資者很容易用歷史業績‘映射’未來收益,這一點是基金銷售中普遍加以運用的。但是,現在全行業都在反思這樣的做法的長期影響。行業的共識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在大家正在有意識地作出改變。”有第三方銷售機構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