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募一哥”張坤選中調研的國際醫學(000516.SZ)今年上半年股價持續走高,一路漲至最高點21.66元,6月末股價開始走低,持續至今。7月14日,國際醫學收盤價14.53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1日國際醫學的收盤價為4.07元/股,市值約為80.22億,而僅僅一年過去,國際醫學在6月時最高估價達到21.66元/股,創近5年來歷史新高,同時公司市值約達到492.98億。
而國際醫學股價的大幅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蹭”上了醫美概念,尤其在上半年張坤進行調研后,公司股價持續上漲。
這不得不提國際醫學幾年前搭上的醫美“快車”,2014年國際醫學以2.54億元認購北京漢氏聯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氏聯合”)新增注冊資本,并于2015年再次以1588.24萬元認購漢氏聯合股東韓忠朝持有的2%出資。
根據當時公告,漢氏聯合是一家主要做干細胞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企業,旗下有全球首家“干細胞銀行”,主營業務為胎盤干細胞采集和存儲服務、干細胞美容抗衰老產品和干細胞藥物研發三大板塊,國際醫學因此搭上了醫美的“快車”。
但大熱的醫美概念似乎并沒有挽救國際醫學,事實上,國際醫學扣非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虧損,2020年扣非凈利潤巨虧6.5億,靠賣資產才實現凈利潤扭虧。
根據國際醫學2020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國際醫學子公司醫學中心出售了所持全部漢氏聯合股份,取得投資收益7.39億元,占利潤總額比高達10050.51%。
而除了出售資產,國際醫學實現扭虧另一大依靠則是理財收益,據年報及相關公告顯示,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別取得理財收益為3352.53萬、2254.27萬和1487.9億。
其實這些年,國際醫學的資本騰挪一直沒有停止過。公開資料顯示,國際醫學1993年正式掛牌深交所,前身是主營百貨零售的陜解放A。上市近30年,國際醫學多次改名轉型,2007年更名為開元控股,主營業務不變。2011年更名為開元投資,并全資收購西安高新醫院有限公司,形成醫療服務和百貨零售雙主業格局。2014年完成收購漢氏聯合后,又于2015年更名為國際醫學。2018年,國際醫學出售全資子公司開元商業有限公司100%股權給銀泰百貨有限公司,剝離了百貨零售業務,主營業務轉為大健康醫療服務和現代醫學技術轉化應用。
然而多次轉型后,國際醫學的經營業績卻不容樂觀。具體來看,2020年在國際醫學以醫療服務為主業運營的子公司中,只有西安高新醫院有限公司一家公司處于盈利狀態。而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學中心”)雖然凈利潤沒有虧損,但營業利潤卻虧損了1140萬元。
并且,2021年一季度,國際醫學凈利潤仍在虧損,前幾日公司發布業績預告稱,2021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預計虧損3.62-3.52億元。
與此同時,國際醫學的債務問題也不容小覷,截止2020年底,國際醫學貨幣資金只有10.37億元,而長短期債務猛增至46.21億元,同比增長39.09億元。
今年1月29日,公司通過定增募資10億元。但是這并沒有使國際醫學的債務問題有所緩解,今年一季度末,其長短期債務合計為48.68億元,呈進一步上升的態勢。同期,公司貨幣資金17.40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7.08億元,合計為24.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