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合肥在線發布了《我省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的文章。文中提及,未來三年,全省電力供需形勢嚴峻,存在較大的供應保障缺口。在“內建”、“外引”兩手抓的同時,安徽將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并推動新建住宅小區和公共建筑熱泵系統執行居民電價。
內蒙古、青海、四川等挖礦主陣地近期都已被陸續關停,中國全面禁止挖礦已成定局。下一步究竟全球挖礦格局將如何變化?加密貨幣又將如何演繹?其底層技術區塊鏈的發展將通往何方?
多位礦工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礦場此前就已關停,而近期中小礦場也在陸續關停,離新疆更近的哈薩克斯坦等地似乎成了礦工的下一個“出海”目的地。
盡管中國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但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仍在持續。剛剛閉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分布科技創始人兼CEO達鴻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塊鏈的可管理性”是近期的關注點。
中國礦場全面關停
在安徽之前,內蒙古、青海就已相繼關停多數礦場,隨后因水資源豐富而聚集眾多加密貨幣礦場的四川省也開始實施清退行動,此前各界一度認為更清潔的水力發電模式能讓四川“幸免”于此。第一財經記者早前獲得一份文件,題為“四川省發改委、四川省能源局關于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的通知”,文件顯示,要求完成重點對象甄別關停,對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目前已排查上報的26個虛擬貨幣“挖礦”項目,于6月20日前完成甄別清理關停工作。同時,要求開展發電企業自查自糾,并要求做好全面清理排查,于6月25日前分別將自查清理整改和清理關停的情況報送。
先是大礦場全面關停,如今小礦場也受到波及。“下周四川的一些小礦場也要停了。”一名礦工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部分礦工無奈之下已經選擇出海。“很多人去哈薩克斯坦,從新疆那邊過去比較方便,運礦機可能也更方便。”上述礦工稱。
北美地區也是很多礦工的目的地。據悉,礦工正在涌向美國得克薩斯州,當地依靠低廉的電費正在吸引全球挖礦企業。在全球比特幣挖礦網絡中,中國礦工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多個權威數據顯示,基本在兩年前,中國礦池擁有的算力就已占到比特幣全網算力的65%。但目前勢力版圖逐步發生改變。
據報道,以中國深圳為基地的Bit Mining計劃在美國得州建設新礦場,將建設57兆瓦的礦場。全球最大挖礦設備企業比特大陸(Bitmain)于2019年在得州建立了50兆瓦的設施,計劃逐步擴大規模。
比特幣仍處震蕩期
隨著中國監管趨嚴以及海外流動性擾動等,比特幣在5月觸及歷史高點6.4萬美元后回落。比特幣價格近期穩定在3萬美元左右。
盡管幣價“腰斬”,但這一輪大漲始于2020年3月不到4000美元的低點,因此目前幣價并不算低,這也與海外流動性泛濫有關。相較于2017年,如今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已經翻倍,歐洲央行增加了70%,日本央行擴張了40%。
各界普遍認為,進入下半年,這種震蕩盤整的格局仍將延續,波動、流動性變化將主導市場。嘉盛集團全球研究主管韋勒(Matt Weller)對記者表示,6月美國整體通脹年率達5.4%,為近13年最高點;核心CPI年率上漲4.5%,為30年最高點。美聯儲的耐心將受到挑戰。
此外,比特幣逐漸淪為洗錢和黑客索要贖金的工具。6月美國FBI追回百萬比特幣贖金的消息也令各界開始質疑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匿名性。從司法部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FBI此次共計追回63.7枚比特幣,價值約合230萬美元,在調查過程中,辦案人員通過加密貨幣的公共賬本對比特幣進行追蹤,同時對黑客組織用以收款的加密貨幣錢包進行識別,最終FBI得到了該錢包的私鑰。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無法知曉FBI究竟是如何獲得私鑰的,但從公開信息中仍可獲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比如調查人員通過調取加密貨幣公共賬本的交易記錄來對涉事的比特幣進行追蹤、識別黑客用來收款的地址,這些操作都意味著辦案人員和相關部門對比特幣的監管已經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并可通過技術手段對加密貨幣相關的犯罪行為進行反制。
中國探索“可管理的區塊鏈”
盡管挖礦和比特幣交易在中國境內受限,但中國對于底層的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仍將繼續。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區塊鏈分論壇上,上海金融信息行業協會聯合多家行業研究機構發布《2021全球區塊鏈創新應用示范案例集》,例如“鋼寶數字監管倉動產質押融資平臺”等案例入選。該平臺由底層區塊鏈平臺+業務平臺+物聯網監控模塊+WMS系統+數字監管倉構成,利用區塊鏈的技術賦能與增信,通過專業的大宗商品倉儲企業的數字監控平臺,幫助金融機構進行貨物實時監控、價格逐日盯市、貨物追本溯源、倉單信息不可篡改,保證“貨單一致性”,輔助金融機構風控,解決大宗貿易商長存已久的營運資金不足、難以獲得銀行融資等痛點。該類應用也較為適合復制推廣。
除了上述聯盟鏈,可管理的公鏈也是各界討論的焦點。目前全球公鏈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遠高于聯盟鏈業務,但公有鏈存在諸多局限性。達鴻飛對記者表示,如違法犯罪、黑客盜竊、網絡風險、監管受阻等,且帶來巨量無法補救的損失。截至2021年一季度,因操作事故而永久丟失的加密資產價值可能已達2000億美元,去中心化金融領域因合約機制漏洞產生的經濟損失達1.32億美元。因此,如何增加區塊鏈的可管理性,將是區塊鏈走向主流的重要課題。
達鴻飛稱,區塊鏈的可管理性具體包括可審查、可編輯、可授權、可治理、可審計等幾方面。“我們需要探索‘基于雙層賬本的可管理區塊鏈’,由無需許可賬本層(DAG結構)與需要許可的監管兼容共識層(BFT/POA)構成,保證區塊鏈節點獲得監管認可。”這項嘗試將在明確共識機制和治理規則的條件下實現基于共識的鏈上治理,可對社會有害的信息進行屏蔽,對非法交易進行阻斷或攔截,對不符合監管標準的業務停止服務,對敏感信息進行過濾,對特定身份參與者禁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