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出行平臺赴美遞交招股書,財務狀況全面公開。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書,代碼“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滴滴尚未披露其美國存托憑證(ADS)的具體發行計劃。過去三年,滴滴共虧損353億元。
滴滴成立于2012年,業務線已覆蓋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滴滴將這些業務歸為共享出行、車服、電動車、自動駕駛四大板塊。
自2020年被看作近年最大風口的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因正面臨較大監管風險,未打包到上市公司當中。
在橙心優選經歷兩輪共11億美元融資后,滴滴持股降至32.8%,并在今年3月底后從經營業績中剔除。拆分橙心優選帶來的投資收益讓滴滴今年一季度凈利潤轉正至55億元。一季度,滴滴投資收益從上年的虧損5億元增至凈利124億元,這部分收益包含拆分橙心優選帶來的91億元未實現收益和33億元股權投資處置收益。扣除投資收益,當季經營虧損達67億元。
過去三年,滴滴共虧損353億元。2018年-2020年,滴滴收入分別為1353億元、1548億元和1417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150億元,97億元和106億元。成立9年來,滴滴始終虧損,招股書還提示滴滴業務面臨無法實現或維持盈利的風險。
核心的網約車業務已基本收支平衡。中國出行業務近三年收入分別為1332億元、1479億元和1336億元,其中網約車業務占中國出行業務收入97%以上。該板塊成本項包含了司機車費和司機激勵費用,近三年分別為1278億元、1397億元和1258億元。扣除司機車費、司機激勵費用和其他運營支出,2019年調整后EBITA(稅息攤銷前)轉正至38.4億元,2020年為39.6億元。2020年中國出行業務調整后EBITA占總交易額的3.1%。
近期滴滴正面臨監管部門降低抽傭的要求,貨運和網約車業務此前已分別被約談。招股書還提到,如果司機被歸類為雇員,則將對滴滴業務帶來重大不利影響。
國際化業務還在相對早期,帶來的收益有限,2020年收入為23億元。滴滴正計劃擴張國際出行和外賣業務,進一步布局新市場,國際業務負責人朱景士也是滴滴業務高管中唯一的董事會成員。同時滴滴在海外也面臨Uber等海外出行平臺的激烈競爭。
其他業務包括共享單車和電單車、滴滴車服、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新業務,2020年收入總計58億元。其中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業務還在故事早期,距離盈利和商業化落地仍有較長距離。據招股書披露,滴滴旗下自動駕駛公司2020年獲得5.25億美元融資,軟銀領投3.4億美元;2021年一季度,滴滴自動駕駛公司又獲得3億美元融資。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自動駕駛公司估值34億美元,滴滴持有70.4%的股權。
除了司機成本,滴滴主要成本項主要還在市場營銷和研發開支。近三年滴滴市場營銷費用分別為76億元、75億元和111億元。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業務主要成本為研發支出,近三年,滴滴研發投入分別為44億元、53億元和63億元。
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同期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為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今年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月活用戶1.56億,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
招股書顯示,為滴滴提供最核心運力的全職司機主要由3000家租賃公司管理,租賃公司管理車輛總共約60萬輛。
對于此次募資的用途,滴滴在招股書中披露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擴大中國以外國際市場的業務;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用于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剩余部分可能用于營運資金需求和潛在的戰略投資等。
在程維和柳青共同署名的創始人信中,兩人提到2018年因兩起順風車安全事故,使滴滴陷入成立來最大挑戰,“我們感到無比的傷痛和責任壓力,并開始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滴滴由此將重點從增長轉到消費者安全和司機福利。兩次順風車事故引來了監管對網約車行業的監管風暴,并要求滴滴落實各地對證照的合規要求。
在招股書中,滴滴用60頁的篇幅介紹其各項業務正面臨的多項風險,尤其是法律和監管風險可能對滴滴的業務前景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主要包括司機屬性風險、司機和車輛的證照風險、反壟斷監管可能帶來的罰款或者業務調整風險,公司VIE架構可能不符合中國監管上市要求等。